“引言:今年冬天将会又是一个暖冬,还是特别寒冷?冬天没过完,谁也说不准。”2007年12月的《博物》上写了这么一句话,事隔一个月,南方突然大面积降雪,而且是暴雪。看起来,这句话真有点“预言”的味道。不然,全球变暖呼声这么高,编辑怎么提这样的问题。可惜这位编辑不是巫师,因为她的知识告诉她,变暖的表现不一定是“热”,却很有可能是“冷”!而且,不论地球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,现在的天气还不算太异常哩!
下面,我们选摘部分《博物》图文,希望能对理解这次灾难、科学地看待气候、预防灾害损伤等有所帮助。
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迁

橘子的迁徙(供图/全景)
唐朝的时候,都城长安(今陕西西安)的皇宫里还曾种植过橘子,结果后,皇帝还把橘子分赠大臣。橘子只能耐零下8摄氏度的低温,如今陕西气候比当时寒冷,不能生长橘树。而在寒冷的清朝,江西的橘树都被冻死过。

江河冰封(供图/全景)
水通常在0摄氏度时结冰,但是江河、湖泊因为流动或含有杂质等原因,通常要在气温更低时才会封冻。现在我国南北方以秦岭-淮河为分界,这条线以南的河流基本不会封冻,淮河本身也不冻,但是在三国时代,淮河曾经结冰而延误曹超操练水军。

广州大雪(供图/全景)
唐朝以来,江西有专门向朝廷进贡的柑园和桔园,在1654年和1676年的两次寒潮中,桔树和柑树全被毁灭了。在这50年间,我国的太湖、汉江和淮河均结冰四次,洞庭湖也结了三次冰,甚至位置靠南的鄱阳湖也曾经结了冰!在光绪十八年(1892-1893年),当时杭州的钱塘江完全封冻,“江冰如平地”,广州全境大雪,有些地方甚至积雪大1尺厚!当时北京附近的运河封冻期也比现在长50天左右。
变暖引来冰期?
撰文/崔鹏 刘亭文
全球气候变暖了,大家不如搬家到北方去?听起来似乎是个好主意,但是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绝对不会赞成,因为变暖,很可能引发冰期到来,那时候,我们生活的温带地区很可能变成冰雪的世界。
气候变暖造成转冷?听起来矛盾,但的确是实情。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一个你意想不到的东西上——北大西洋海水中的盐。就是这个看似和我们生活不沾边的东西,却能把纽约、东京、北京、上海这些大城市从地球上抹去!
这不是危言耸听,如果你知道海盐有着什么作用就知道它的厉害了。地球上大部分面积被海洋覆盖,我们虽然按地理位置区分出“四大洋”,但是其实它们之间是相互连通的。在太平洋、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,存在一个巨大的洋流循环系统——大洋温盐环流。
把这个大循环绘制在世界地图上,它看起来很像地球的动脉与静脉血管,这些血管里流淌的血液,就是“热量”——这个循环把热量从炎热的低纬度地区传递到寒冷的高纬度地区,它起着令地球“冷热”协调均匀的重要作用。人血液循环不畅,就会中风、肢体坏死,大洋盐温循环不畅,地球就会冷热不均。
人的血液循环靠心脏的跳动,大洋水流循环则与海水的盐度差异有关。含盐分多的水比盐度低的水重,重力成为海水流动的动力之一。让人担心的是,在过去30年里,北大西洋海水的盐度下降了!推测原因它来自北极冰川——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,冰川吸收了更多的太阳能,进而加速融化。
科学家打了个比方:这些淡水好似一张巨大的毛毯盖在大西洋北部,阻碍了南来的暖流。如果这个状况继续下去,也许有一天,整个体系的循环停止,洋流就无法将热带的热量带到中高纬度地区,进而影响大气运动,最终北美、亚欧大陆急剧下降——引发小冰期的到来!电影《后天》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展开的,不过地球在短短几天里进入冰期的可能性不大,但在几十年、几百年中,则确实有发生的可能。
今年1月的南方暴雪,主要与“拉尼娜”现象有关。拉尼娜也与洋流有关,它是太平洋洋环与大气循环系统异常,运行机制与“厄尔尼诺”相反。拉尼娜是太平洋赤道附近地区的东风环流曾强,其东岸(秘鲁、厄瓜多尔等国附近海域)海水温度变冷,而太平洋西部地区——东南亚地区湿润气团增多,并且使东亚大陆上空利于气团南北向移动。综合作用,一方面南来的含丰富水汽的气团多,一方面北方的寒冷气团容易南下,两者相遇之后,就造成了我国南方的大雪和冻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