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王强书记教育实践活动心得集萃 |
|
发布时间:2014-10-12 10:44:07 新闻类别:党群建设 点击次数:1510 |
王强书记教育实践活动心得集萃
路通心才通
王 强
今年春天,冒雨来到占城的凌湖,走进一农家,看到几个中年人蹲在大门过道拉呱,我问,下雨了,没活干了?他们说,你看这脚踩步蹅的泥,下不了湖,眼睁睁地看着苔干烂在地里,还怎么干活?前年,在新河的陈滩蹲点,一位村干部给我讲了个故事,说的是不久前一个村民家里办喜事正赶上雨天,送亲的车队开到村头走不动了,新娘子只好换上了胶鞋,趟着泥水路进了婆家门。两则故事说的都是百姓的“行路难”。居住在城里的人们、久坐办公室的干部,可能很难体会到“路”对农村的意义。路不通,种的菜卖不出去,群众心里憋屈,要是遇上个事进城,更是难上难;没有路,小孩上学也是爬高上低的,唯恐有个闪失;交通闭塞,村里的人出不去,外面的人不想来,哪有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,发展致富也就成了群众的奢求。
自2009年以来,我市充分利用“一事一议”奖补政策,修建村内道路累计达1550公里,较好地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出行难问题,但是,到目前全市还有255个自然村未通水泥路。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,在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今天,这句朴素的大白话道出的依然是富裕农民的大道理。“人便于行,物畅其流”,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进程中,人与人、物与物的快速汇流,更是我们要破解的大课题。发展的愿望越迫切,发展的任务越艰巨,人民群众对“路”的要求也就越高。
千古百业兴,先行在交通,秦修驰道,汉通西域,唐开丝绸之路……都说明了交通是经济命脉和民生要义。所以我们常说,修路筑桥建学校,怎么做都不为过。按照2014—2016“路路通”行动计划,邳州将用三年的时间,建设“一环三横五纵”的区域干线公路网,搭建“一环八放射”城市出入口道路网,是为疏通“大动脉”;围绕270省道东南绕城、270省道北延、南京路北上、271省道南下,建设北到邢楼、南至占城、东起陈楼、西抵八义集,涉及14个镇的29条连接道路,同时,改造和新建部分镇村公路及农路农桥,是为搭建“中枢神经”;不断放大“一事一议”财政奖补政策效应,充分调动镇村两级的积极性,加快建设村内道路,更多地打通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最后一公里、最后一百米,是为激活“毛细血管”,着力构建城市与乡村一体、大路与小路互通的交通网络,铺就老百姓的出行路、致富路、幸福路。“修桥路以利人行,造河船以济众渡。”加快推进交通惠民工程,努力让农民的菜不再烂在地里,让孩子上学不再担心,让群众不再为出门进城犯愁,这是我们决策者、建设者和各级党员干部的共同责任。一年接着一年干,一路接着一路修,大交通里有大民生,我们通的是道路,连的是民心。道路通,则民心通。
(原载9月22日邳州日报)
教育是第一民生
王 强
“敬教劝学,治国之大本;兴贤育才,为政之先务。”教育从来都是国运所系、民生所求。自2012年起,联合国开展了“教育第一”全球倡议行动,教育事业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追求的“先务”,更是推进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、一个地区科技创新、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、民生改善的“大本”。
邳州久有重教兴学的优秀传统,薪火相传、生生不息。早在南宋隆兴年间,就在古邳州城建设了黉庙,至清康熙年间,古邳州城沉没于水,时任知州的孙居湜百般节用建造新州城,首先复建学宫,也就是今天邳城的黉庙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邳州的教育事业在艰苦卓绝中跋涉向前,写就了新时代的峥嵘。在今天的邳州,许多70岁上下的老年人,还难忘在老八中、老邳中读书的岁月;许多50岁左右的人,还在想念进修学校补习班那些改变他们命运的老师;许多40多岁的天南海北邳州人,还在畅谈运河中学三连冠的辉煌;车夫山职中毕业生被争抢至今让邳州人记忆犹新。尤其是设立教师节以来的30年,邳州教育事业全面完成了“双基”使命,广大教师忘我耕耘、桃李芬芳,万千学子发奋读书、英才辈出。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舞台上,邳州的教育事业书写了育人为本、快速发展的新篇章,融铸了教育为民、优先发展的新业绩。
作为一名曾经的教师,三尺讲台的崇高,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记忆;六年的教师经历,让我一生为之骄傲。教师,不仅有辛劳和付出,更有幸福和荣光!还有什么职业,能像教师这样,对人的灵魂产生这么大的触动;还有什么事业,能像教育这样,对人类进步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?
在庆祝第30个教师节大会上受到表彰的先进教师群体,是邳州教育事业的“筑路者”、“栋梁材”和“新希望”。斗转星移、寒来暑往,他们以“将良心和爱心深深地镌刻在人生的字典里”的情怀,献身教育;他们以“人生若有一百次,我将一百次选择教师”的执着,热爱教育;他们以“做薄田里也要耕耘出一地希望来的黄牛”的韧性,追求教育,他们就是“最美邳州人”,就是邳州广大教师的优秀代表。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;民富市强,感恩教育。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,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。
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。孩子们的笑脸,是人间最美的画面;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,是千万个家庭最大的期盼。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求、对教育公平的关注,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。近年来,我们努力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,邳州的教育事业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。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”,邳州要实现由“教育大市”向“教育强市”的转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,邳州的孩子要实现由“有学上”向“上好学”的转变还面临诸多挑战。教育是今天,更是明天;是国计,更是民生。在任何一个时期、任何一种情况下,对教育的重视支持都不能变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都不能动摇。再穷不能穷教育,再富不能忘教育。必须把提高质量、推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,加快发展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,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,着力提升普通高中发展水平,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,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。
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。广大教师要立德立行,既要做传授知识的“经师”,更要做以德育人的“人师”,德艺双馨,春风化雨。要勤学好学,以硬功夫硬本领,博学善授,教人求真;要育人育心,以大胸襟大境界,塑造心灵,教人向善;要敬业乐业,以真性情真情怀,诲人不倦,教人致美。“国将兴,必贵师而重傅。贵师而重傅,则法度存。”全社会要千方百计关心教师,合力创造重教更要尊师的浓厚氛围。
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全社会关心和参与。“离开教育,人将一无是处”,没有教育,哪有鲤鱼跃龙门?各级干部要以感恩之心回报教育,支持和推动教育,坚持为教育事业办好事、办实事;广大企业家和社会各界要以助学资教为崇高追求,彰显邳州人的文明传承和人文关怀。
教育是第一民生。我们要让教育事业更好更优地培养孩子、惠及百姓、造福邳州。
(原载9月16日邳州日报)
邳州,让温情常驻
王 强
8月26日上午,全市贫困大学生救助仪式在会议中心举行。这是一个特殊而感人的仪式,是寒门学子追求梦想的放飞现场,也是邳州人传递温情的美好宣示,还是全社会守护文明的生动见证。
多年来,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去大学的梦想,全社会广泛开展扶困助学活动,共救助贫困大学生2300余人次,让寒门学生重燃人生追梦的信心。“你肯为别人打伞,别人才愿意为你打伞。谁都有雨天没伞的时候,能帮人遮点雨就遮点吧。”一年又一年,一个个企业家、一个个社会组织、一个个原本并不宽裕的家庭,向寒门学子伸出了温暖的手,更难能可贵的是,一些受救助的贫困大学生走出大学校门后,生活稍有改善时,便知恩感恩,也加入了救助他人的队伍。这真是一场善良与力量的传递,一场永不停歇的温情接力。
贫不足羞,可羞的是贫而无志。欧洲中世纪的贵族,喜欢天鹅的姿态,就把天鹅养在自家的庄园。由于天鹅起飞需要很大的湖泊起跑,他们捉到天鹅以后,通过缩短池塘的距离,使天鹅失去起跑线。久而久之,天鹅就失去了起飞的能力,甚至忘记自己也会飞翔了。那些原本能自由翱翔蓝天、飞越山川大海的天鹅,就变成了徒有美丽外表、供人圈养而不能飞向天空的宠物了。每一个人都可以让自己高高飞翔,但如果失去了飞行的壮志,就注定不会拥有蓝天的高远。贫困学子于逆境中苦学,在社会的关爱中走进大学校园,而这,仅仅是人生的第一步。把温情化作飞翔的力量,在广阔的天空中要炼就人生最优美的身姿。一位受助同学说得好,“别人与我比父母,我与别人比明天”,这是远大的人生志向,这是不肯向命运低头的志气。
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。困难是最好的生活老师,挫折是最好的人生教材。只有走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深深的脚印,“我渴望一种力量,冲破黑暗直达曙光;我坚持一种信念,顽强拼搏奋发向上。”成功从来都是眷顾那些百折不挠的人。贫困学子志存高远,要紧的是志于学,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,以超越他人的毅力,勤读苦读;以胜过他人的坚韧,知进求进,在书山学海中追求真理,写就无愧时代的青春之歌。
(原载8月28日邳州日报) |
|
|
◆ 本类其他新闻 |
|
· |
党的楷模 [2014-10-12 10:43:41]
|
|
|
|
|
|